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2.75亿元,还有一次性的2.33亿元的科技创新楼群建设,对创建成功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每个不高于3000万元的补助!明年底前,确保生均经费标准达到1.6万元/年!
宁波市专门发文扶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建设。记者今天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这样大手笔的扶持力度在宁波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头一遭!
这个全名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意在以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全市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更好地成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智库。
宁波的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宁波共有高校1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5万人,在甬研究生8474人;全市高校有专任教师8200多,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宁波有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但是比较同类城市,宁波的高等教育是一个短板。而去年宁波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是宁波高等教育开启新路程的重要标志。当下,区域高校已经进入了一个拼质量、拼水平、拼服务的时代,创办一批能直接为产业企业服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学院、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为宁波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已刻不容缓。
一揽子、体系化的扶持政策支持宁波大学基本建设成支撑和引领我市转型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根据《若干意见》,近五年即2018-2022年,主要涉及7大方面市财政经费项目。省、市财政继续共同保障宁波大学每年1亿元的省重点高校建设经费;自2018年起,参照省财政投入标准,宁波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支持宁波大学高峰学科建设新增专项经费7500万元、一流学科建设新增专项经费1亿元。对科技创新楼建设给予一次性支持2.33亿元。对成功创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市财政按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同时,按照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加大市级财政对宁波大学日常办学经费的投入,确保宁波大学生均经费高于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到2019年底前,实际到位生均经费标准达到1.6万元/年,主要用于一流学科和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并加强经费使用绩效评估。
此外,支持宁波大学加大资产整合力度,通过置换位于中心城区的部分土地、房产,筹措一批建设资金。鼓励宁波大学积极吸纳社会办学资金,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理事会功能,建立多元化资源募集机制,视捐赠收入规模变化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财政配比比例。
宁波大学也提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
至2020年,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高质量通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期考核。其中,力学学科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水产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在海水生物资源增养殖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在近海无线通信器件和模块研究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再过10年,初步建成与区域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有1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3 ~ 4个学科领域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前列;产生一批重大国际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创新成果,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到2050年,拥有一批创新团队,集聚一批全职院士层次顶尖人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50名以上,用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并全面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全面建成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为此,宁波大学迅速行动,在短短半年内引进3名全职院士。去年12月,中科院院士赵玉芬担任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她的团队将发展一系列加快新药发现的新技术和促进早期新药项目产业转化。同月,中国工程院甬籍院士陈剑平回乡担任宁波大学植物病研究所所长,他的团队力争在植物病毒基础理论和病害防控技术领域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上月末,又一位宁波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任宁波大学海洋工程院院长,研究方向是将对宁波的水问题进行全程智慧管理和优化运行。近些年,宁波大学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除了4名全职院士外,还有长江学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省千人计划专家7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336人。
宁波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引进国内外名校、名院、名所、名人,推动本市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如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揭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落户北仑等,为“名城名都”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本文来源:中国宁波网
转自:中国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