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常乐杭州报道
4月27日中午,距离西湖15公里外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门口,不时地会有几辆车进出,其中不少人都是为门前刚挂上不久的“”白底黑字校牌慕名而来。
今年4月初,教育部向浙江省政府发函,同意设立西湖大学。公开信息显示,西湖大学将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学生培养、师资聘任、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对标国际规范。
诸多的高等教育多元化试验,使得西湖大学成为当前探索新型中国民办的“试验田”。
刚刚过去的4月,西湖大学先后启动云谷校区建设工程,召开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公开征集形象logo。4月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探访西湖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湖大学的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5月下旬,西湖大学将第一次启动全球公开招募人才工作。
有教育学者对记者表示,对于一所新建大学来说,人才汇聚、办学经费,以及办学制度是能否办出高水平和特色的三个重要因素。目前西湖大学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家的大力捐赠,全球招募人才工作也在推进,未来学校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办学制度改革能否实现突破。
人才:四名学术“大咖”领衔
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即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内,记者看到多个研究室内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研究设备,课题组成员穿戴整齐地进行着相关实验与操作。部分实验室的门口处,都贴上了“实验室内人员繁忙,不便打扰”的公告。
目前西湖大学依托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共组建四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的领军人皆是相关领域内顶尖学术“大咖”。其中,生物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领衔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领衔基础医学研究所;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领衔理学研究所;力学家、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十一领衔前沿技术研究所。
“目前学校已经进行了7次人才招聘,5月20日,将是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后,以西湖大学的名义进行第一次全球公开的人才招聘。”西湖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学术“大咖”,西湖大学已经签约了40位学术人才,其中21位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签约的青年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中,已经有7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6人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5人入选杭州521人才计划,成为目前支撑西湖大学四个研究所的中坚骨干力量。
当然,对标一流大学的西湖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教师外,还要有优秀的学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西湖大学即将迎来2018级的130位博士生,很快就会进行最后一轮的博士面试并公布录取名单。
“全国报考有400多人,而我们能够被选中很不容易。”林作宝表示,作为西湖大学首届入学的19位博士研究生中的一员,回想起入学选拔的过程,他感觉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规划,2023年左右学校将招收本科生,同时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专业也会适时推进。到2026年,西湖大学将达到5000名在校生的规模,其中本科生计划招收2000人左右。
在博士生选拔标准上,该工作人员表示,与其他公办大学不同的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都可以报考西湖大学,入选条件是其科研成果、学术潜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够得到评委的认可。
在人才管理方面,记者还了解到西湖大学对招聘的学术人才实行与国际化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准聘岗位合同总期限一般为6年,合同期满不能获得续签、晋升或长聘岗位的人员,聘用关系终止,学校将不签署续聘协议。准聘岗位教师可申请长聘岗位,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校长批准,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除了学术人才之外,西湖大学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管理人才。”该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湖大学目前也正在全球招募相关管理人才,以加强后期对整个学校的管理。
资金:基金会办学模式成关键
在国内民办大学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民办高校都采取企业或个人直接办学模式,其弊端是举办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企业将学校视为“提款机”,甚至干预学校办学。
2017年9月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我国民办教育将实行分类管理,规定营利性民校实现投资者与办学者分离,非营利性民校采用基金会办学模式。
西湖大学定位为非营利性民办研究型院校,其办学资金将不再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基金会、办学收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及人才政策支持经费。
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官方网站显示,该基金会针对人才支持、学科发展、校园建设和院系发展四个领域分别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捐赠类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西湖大学教授基金,甚至还包括捐赠图书馆和阅览室等项目。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西湖教育基金会已为西湖大学募集到社会捐款8亿元。创始捐赠人包括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万达集团董事长、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邓锋、龙湖地产董事长等。
4月16日,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正式成立,由韩启德等21位代表组成。其中,在首批公开的西湖大学创校荣誉校董会成员里,马化腾、王健林、吴亚军、邓锋等企业家也都悉数在列。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4月28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湖大学荣誉校董会成员里有很多企业家,一方面既是当成公益事业来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众多企业认识到西湖大学所进行的基础性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在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科技创新。”潘毅刚说,创新引领不是自下而上推进的,以浙江为例,制造业发达推动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升级早已“做到极致”,但科学技术的创新要变成产品与服务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在浙江省还远不够。
潘毅刚说,基础性研究同时也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研究领域,西湖大学的基础性研究经费需要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各方力量作为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对目前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依然存在着两种担忧:一方面,国家的资金支持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西湖大学要突破传统行政治校模式是否会遭遇阻碍与矛盾;另一方面,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究竟要如何运行才能够避免流于形式。
对此,昆明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黎尔平4月29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接受政府资助并不妨碍西湖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多渠道办校资金来源更不应该是约束民办大学发展的“紧箍咒”。
黎尔平表示,实际上《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已经明确了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扶持,包括了生均拨款、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
对于第二种担忧,受访专家表示基金会筹集资金的能力与可持续性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时间来进行完善。
“学校的财政独立性差,办学自主权也会受到限制,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和学生学费,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是民间对西湖大学改革寄予厚望的原因。”有专家认为,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对当前所有选择非营利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都将有启示意义,但究竟怎么运行,尚待观察。
制度: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围绕西湖大学的关注焦点,都在强调如何突破传统公办高校行政化的体制,建立办学自主的现代大学办学制度。
黎尔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西湖大学管办分离的关键有三个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给西湖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课程设置和学校行政机构的设置等;二是西湖大学不能急功近利,要将办校的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之上;三是西湖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要将学校的收益再投入到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去。
西湖大学建立了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视为学校正式迈向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一步。在4月16日召开的第一届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施一公正式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许田和仇旻被聘任为副校长。
外界给予西湖大学众多希望的同时,往往也给了以施一公为核心的学校管理者同等的压力。
施一公在当天就职演说中就表示,西湖大学是其生命中的“这件大事”,将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心力,“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重托,使西湖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一位熟悉西湖大学校董会成员构成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校董会21名成员形成一个团队,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各占一个席位,学校的重大事件决策均由校董会来完成,从而保证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该人士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效仿国外知名的民办高校,西湖大学还给予学术人才充分的自主权,在课题组成员招募、研发成果转化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自由度。
管办分离改革意味着要敢于试错,同时社会又给予西湖大学很高的期待,如何在减少犯错的同时,实现超常规速度的追赶,成为西湖大学创建现代大学制度路径中要面临的挑战。
有专家认为,西湖大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需要政府部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行政部门要把招生、培养自主权交给大学,允许大学自主招生、自主办学,把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以行政指标对大学办学进行行政评审、评价。
“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未来,我们终将不辱使命!”这是一年半前,施一公在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说的最后一句话,对于现在与未来的西湖大学来说似乎同样适用。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谭章慧_NBJ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