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国际大学园给深圳带来了什么?

更新: 2018-03-27 17:45:00 | 深圳商报 

▲龙岗大运新城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永久校区建筑已经封顶。

▲2018年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在成立仪式上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

这个3月,位于龙岗大运新城的深圳国际大学园格外引人注目。

第一幕发生在全国两会,俄罗斯记者提问教育部长,专门问起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二幕和毕业生有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将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更将首度开设诺贝尔班;第三幕和诺贝尔奖有关,在一年时间里,国际大学园迎来了第三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实验室。

2.66平方公里的深圳国际大学园给深圳带来了什么?亮出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名片,收获高等教育补短的实际成果,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深圳国际大学园日益呈现出“智核效应”。

俄罗斯记者提问教育部长

3月16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俄罗斯金砖电视台、阿尔法电视台记者提问中外合作办学,直接点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陈宝生表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中俄两国教育合作的一个新尝试、新成果,而且由两国元首确立批准。他在回答中说:“目前进展情况是好的,建设过程当中的合作是愉快的。”

去年9月13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过渡校区正式开学,中俄两国领导人专门发来贺词。两国元首为何如此看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赵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是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标志性成果,也是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具体措施。”目前,“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沿线包括中亚、东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以俄语为通用语言,而全国每年新招收本科俄语专业的人数仅为两三千人,并且以往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俄语语言技能,专业型俄语人才出现了很大缺口,直接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赵平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俄语能力,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端人才”。据了解,这所大学不仅招收中国学生,还招收俄罗斯、中亚和东欧地区的留学生。

2014年5月的上海亚信峰会,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教育部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部签署合作举办“中俄大学”的谅解备忘录。莫斯科大学在俄罗斯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普京总统亲自担任该校董事会主席。俄罗斯法律规定,莫斯科大学不能在境外颁发文凭。2015年2月2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专门的修正案,明确莫斯科大学有权在其境外教育机构中实施高等教育计划,并给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莫斯科大学的毕业证书。

“本科的前两年,你将在过渡校区学习。校园虽小,却装得下你的全部梦想;后两年以及未来的研究生时期,你将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永久校区度过。”深圳北理莫的第一份校长致辞如此写道。2016年5月6日,永久校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跟踪项目的龙岗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署相关人员表示,截至2018年2月底,学校教学楼、宿舍和实验室等主体建筑已全面封顶,目前正开展内墙砌筑抹灰装修、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以及外立面装修工程施工。项目预计2019年1月实现竣工验收,9月移交并投入使用。

去年8月底,学校主体结构封顶,主楼顶部的“北莫之星”安装完成。中央哥特式塔楼的主楼,与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如出一辙。在媒体的报道里,还能看到一些用心的细节,比如适应国际招生,学生宿舍门高增加至2.2米,而且参照莫斯科大学标准,室内将摆放2.2米长的床。

首届本科毕业生走出校园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学子将在明年入住永久校园,而他们的邻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完成了一期校区建设。2018年对于港中大(深圳)而言,是进入了收获期,首届本科毕业生将在今夏走出校园。

在本月的媒体春茗会上,港中大(深圳)透露了今年的招生情况。2018年,该校拟新增金融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2个本科专业, 总计14个专业在全国计划招生人数约1100名。2014年,第一批313名本科生入学;2015年,第二批本科生翻了一番,达到626人;2016年的开学季,806名各地本科生前来报到。2017年,951名内地本科生进入学校,与此同时还录取了硕士研究生328名、博士研究生18名。校方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来自全球的3400多名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此就读。按照规划,港中大(深圳)长远办学规模为学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750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人。

首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校方的信息显示,目前已收到来自全球50多个知名公司抛出的“橄榄枝”,提供的平均年薪约为15万。由于首届毕业生全部来自经管学院,就业主要集中在银行、快速消费品、专业服务、互联网、咨询公司等行业,而地点也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中超过55%的学生选择在深圳工作。

谈起深圳发展的软肋,高等教育是一个短板,这不仅是高校数量的不足,而且也体现在在校学生数的体量偏小。尽管北上广深现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在统计公报中,深圳的大学生人数只有广州的五分之一,而北京一年的毕业生人数就相当于深圳的全部在校人数。改变来自合作办学的深化。两年前,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做过一次统计,位于西丽的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整年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连续多年超过60%,而北大清华的留深率也是逐年升高。进入收获期的国际大学园,将极大提升深圳人才的造血能力。

今年,港中大(深圳)将新开设“诺贝尔班”,为有志于科研的优秀本科生配备包括诺尔贝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导师,希望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这并非是拔苗助长,而是对原有做法的制度化。港中大(深圳)的一位老师说,和其他学校有所不同,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参加教授们组织的兴趣小组从事课题研究。去年的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首次参赛的港中大深圳代表队斩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4名成员中3人在专业大三学生。年底的国际机器人与仿生技术国际学会澳门会议,理工学院大三学生张贵麟和雷翔宇分别报告了两项研究工作,这两篇关于机器人轨迹规划以及机器人减震系统设计方法的论文均被收录会议论文集。

由于两所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的入驻,深圳国际大学园正成为学子报考的热门。港中大(深圳)披露的2017年招生信息显示,广东近1600名学生竞争165个录取席位,每十人竞争一个录取席位;浙江报名学生近1600名,数量比上年几乎翻了一番,最终录取102名学生,相当于每16人只取1人。

一年组建3家诺奖实验室

2017年,深圳提出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强化源头创新,组建十家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目前,深圳共有5家诺奖实验室,而深圳国际大学园聚集3家。

今年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领衔者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去年4月10日,深圳国际大学园一日迎来两家诺奖实验室: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领衔成立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成立了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来自以色列的阿龙·切哈诺沃教授,去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切哈诺沃认为,研究院具备天时与地利。就地利而言,港中大(深圳)尽管是一所新学校,却有着优良的传承,这得益于依托拥有高质量研究和创新资源的香港中文大学,同时结合了全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深圳的浓厚创新氛围,这将有利于研究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发展;天时的含义,是指我们所处的时代将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视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个回答,和其他两位诺奖得主几乎一致。选择深圳,瓦谢尔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发展速度迅猛,未来潜力无限。他说:“深圳是我和夫人去过的最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而我也喜欢跟港中大(深圳)这所大学脚踏实地、活力无限的同事一起进行科研工作。”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目标,是组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将围绕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开展尖端生物科技领域技术研究。科比尔卡教授则认为:“鼓励冒险和创新的招聘和晋升制度是研究院的一大亮点,这所年轻的学校,有更为灵活的招聘机制,研究院将能获得极大的制度支持。”为此,他会亲自参与研究院的人才招聘工作,希望能够聚集一大批才华横溢、创意无限的年轻科学家。

三个诺奖实验室,是个体,也是整体。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着重于临床医学新型诊断技术与治疗模式的研发和应用,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为其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三所研究院将紧密合作,更好地涵盖生物医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集体创新的协同效应。

为何能频频吸引诺奖得主落户?徐扬生校长表示,大学的第一个优势是位于深圳,深圳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新氛围的城市,在生物医学方面和IT方面也走在世界前沿;其次是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吸引了很多国际教授、国际学生,从而为国际的科学家前来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还会不会有新的诺奖实验室落户国际大学园?这是一个有着极大想象空间的问题。

除了先行一步的港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同样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创办于1755年的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的研究性大学,迄今已经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还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大学园在规划中预留了办学用地,未来将会有新的名校入驻。

智核效应孕育创新生态圈

国际大学园所在的大运新城,是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城市新客厅”,也是龙岗区确立的深圳东部中心核心区。在这个深圳市的重点发展区域,国际大学园成为“智核”,而且通过辐射带动孕育着一个对标硅谷的创新生态圈。

几年前,龙岗区领导预言这里将会是深圳市智慧指数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看来,预言显然成真。公开数据显示,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所学校,目前已引进知名教师20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3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13名。 4名诺奖得主中,3位科学奖得主成立了研究院,另一位得主则是经济学奖得主迈伦·舒尔斯。院士的聚集,使得院士科研中心项目建设愈发紧迫。龙岗重点区域署工作人员表示,国际大学园在规划中留下了公共学术平台的建设空间,但现实发展显然超过了预期时间表。

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智核,国际大学园里也孕育着中国的斯坦福。1986年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去年6月在深圳成立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信息科学研究院。这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表示,自己任教的港中大(深圳)将“成为中国的另一所斯坦福大学”。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史提芬·博伊德也表示:“旧金山湾区中的硅谷,主要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创新驱动。深圳让我想起了硅谷,两地都有大量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有改变世界的潜力。”他认为,港中大(深圳)与斯坦福大学同样也有着一些相似性,“斯坦福大学的历史不算长,但发展的速度极快,创新能力极强,这也是正在飞速发展中的港中大(深圳)所具备的特质。”

围绕着智核,大运新城里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后建成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高等金融研究院等等。从科研成果排名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团队是世界最活跃的机器人学术研究团队之一,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计划,在围绕着航天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已经成功研制了30多个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成果世界领先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去年7月,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这里正式开幕,专业人士评论称深圳已经走在了中国人工智能最前沿。

是人才聚集高地,是基础研究高地,是应用技术高地。龙岗重点区域署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国际大学园为智核,大运新城正在形成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本版撰文:钱飞鸣)

关键词:大学 高校 教育
  • 2019年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专场招聘会

  • 6所在疆自主招生院校发布招生简章

  • 2019年继续实施三大专项计划 促进教育公平

  • 浙江这所非著名大学如何与985名校抗衡? ACM逆袭!

  • 阿卡索《熊出没》系列教材,深获用户喜爱

  •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让高校不再是人生阶段性学习的驿站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