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高校费尽心思要改名,到底图什么?

更新: 2018-01-29 15:48:14 | 腾讯网 
过去十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高校改过名

一所高校的更名申报,引发了两所高校学生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的争论。

早在2016年9月,唐山学院官网就发布了一篇题为《我校隆重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座谈会》的文章,其中明确,将采取先更名“唐山交通学院”再“建大学”两步走的步骤。

而唐山学院的更名申请,也出现在最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中。

在西南交通大学历史上,“唐山交通大学”一名只使用了几个月

在西南交通大学历史上,“唐山交通大学”一名只使用了几个月

这引起了远在四川的西南交大学生的担心。西南交通大学在历史沿革中曾用过的“唐山交通大学”之名,有可能在未来被其他高校拿去使用。

官方资料显示,西南交大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在清末民初,该校几度更名,直至1928年2月,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这意味着,西南交大以“唐山交通大学”的名号出现仅有数月。

1949年后,该校又数度更名,并于1964年迁往四川,直至1972年正式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

从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中不难看出,中国有大学的历史尽管并不长,但更名却特别频繁。

先是清末民初,旧式学堂变身高等学府,例如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因为合并办学而改名。

1952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一些名校的院系被拆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八大学院”,这也开启了“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

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升格为“大学”,例如北京政法学院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这开启了中国大学一次大规模洗牌和改名风潮,不少知名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名称,都是在这一时期最终确定。

1998年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

而在最近十年,则是地方院校改名的高潮,从高职摇身变为学院,从学院一跃成为大学。据《光明日报》的统计,2009年-2014年,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名,而2015年还有72所高校更名。也就是说,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有差不多1/4的中国高校都改过名字。

高校改名的套路是什么?

从历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中可以看出,高校改名绝非“瞎改”,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所有高校改名都希望改得越大越好,以市为名的高校一定要改成以省为名,2013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7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中全都以“河南”开头;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烟台师范学院就改名鲁东大学。

以省为名的高校则要尽量改成中国为名的高校,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如果不能改成中国,至少要改成小半个中国,比如太原机械学院改名华北工学院又改名中北大学。

2015年,河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

2015年,河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

当然,也有往小了改的,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更名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名头是小了,但是更突出“北京”这个身份。

其次,很多学校觉得学院不够“高大上”,一定得改成大学才行。比如在此次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中,就有16所“学院”申请升格为“大学”。

2010年,大连水产学院改名大连海洋大学

第三,要在校名中撇弃冷门专业。流行的有“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就算以有冷门词汇,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

第四,是要去掉“职业”“民办”的影子。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海淀走读大学,因为没有宿舍,学生每天回家而被戏称为“海跑儿”。但是2003年,这所学校已经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并计划未来更名为北京城市大学。

对高校来说,改名是件“名利双收”的事情

高校“更名潮”的出现,与政府力量的推动及高校自身的利益诉求不无关系。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以名识校”的问题。一所高校更名之后,办学质量可能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2013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学校每年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也由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长到近2000人,每年高考分数线也提高不少,2017年有些专业的平均分数线接近一本。

2015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曾引起轩然大波,存续半年多后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2015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曾引起轩然大波,存续半年多后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不仅是中国人,美国人也学会了这一招。据《参考消息》报道,最近几年一些美国高校把自己的名字从“学院(College)”改成“大学(University)”,原因相当纯粹:吸引中国留学生。

除了招生上的好处,还有体量的扩张。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可以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获得的资源更多,名誉、声誉、影响力、办学层次可能都会获得提升。

以2015年更名的泸州医学院为例,更名后的学校将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了82%。

促使学院们急于升格为大学的动力之一,是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

促使学院们急于升格为大学的动力之一,是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

“更名热潮”与大学行政化也密不可分,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上世纪8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当时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但是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因为华师还是“学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在学校外,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利益。各地级市都希望当地大学级别越高越好,名字越响亮越好,因为高校一旦成为地方品牌,不仅有助于引进、留住人才,更能为主政者的政绩考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拿什么遏制高校改名冲动?

高校改名表面上看,政府获得政绩,学校得到扩张,公众得到更大的受教育机会。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大学改名也有失败的案例,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

大学改名也有失败的案例,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

但是在更名潮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的条件,增设学科、专业,可是这些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高校却关注不多。据新华网报道,一位在工科学校读艺术系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进学校后,才知道艺术系是为了学院升综合大学需要健全学科建制才成立的。我们只是学院升级大学的牺牲品。”

事实上,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比如,牛津大学位于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处,建校之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便由此得名——这名字不但陈旧,还非常土气,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

早稻田大学因为是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的而得名

西方国家大学更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他们往往是为了纪念创建人或者以感谢捐赠人而改名。1810年在威廉·冯·洪堡的倡议下,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得以创立,1949年改称“洪堡大学”。

所以,公众要破除“以名取校”的思维定式,不简单以名字判断学校水平。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应淡化高校等级化管理,教育专家熊丙奇就认为:“不能把学校按校名分为三六九等,要强调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形成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办学环境。”同时要立好改名的规则,只有一所学校定位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更名。

关键词:北京 高校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

  • 二本院校补录进行中,避免滑档一定要看!

  • 2017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排名与分析——按高校类型

  • 北京本市高招专科普通批次录取院校志愿征集明日开始

  • 这所大学很“奇怪”,很受外地考生欢迎,本地人却觉得很一般!

  • 实践出真知,河南高校学生赴北京研学考察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