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就上学> 资讯 > 大学 > 文章

重振"上海制造"须改变应用技术型高校传统育人模式

更新: 2018-01-29 14:27:47 | 东方网 

半个世纪前,“上海制造”名满中国,“上海师傅”走遍天下。

据《劳动报》报道,2018年,上海再提“上海制造”品牌战略,“未来工人”在哪里?“大国工匠”徐小平深入调研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后,有感于教育与产业脱节之困境,大声疾呼:我们未来的“上海师傅”应该从实践、从生产一线中诞生,而不是在标准答案里坐而论道。

和德国差距集中在精度

徐小平手里的《政府工作报告》,凡是提到“上海制造”的部分,都用笔做了记号。“报告在三个部分提到制造业,这就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上海制造业今后大有奔头。”徐小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对这一战略性城市定位的赞许和信心。

但赞许过后,更多是忧思。“蓝图有了,如何落地?”他说,上海制造业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在全国范围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madeinShanghai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徐小平看来,这种影响力就体现在上海制造的“精细”上。过去坊间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上海师傅”,正是上海产品精致细巧的最生动写照。

人是技术的灵魂,迈入智能制造时代的“上海制造”,不缺机会,缺的是上海工匠。徐小平认为,要传承“上海师傅”昔日荣光,上海工业需要在“精工”的转型路上再出发。就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徐小平以自己所在上海大众的经历告诉记者,“我们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大多要靠进口,和德国的差距就集中在产品精度上。”

20年人才欠账效应爆发

尽管近两年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弘扬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在徐小平看来,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仍在不断扩大。他所在的上海大众发动机厂这两年不停招人,却不断受挫,上海招不到,只能去外地找,“好不容易招来的技术专业大学生,却连机器说明书都看不懂。”他所在的发动机维修科,按照公司年产量70万台估算,对技术工人需求133人,目前实际在岗仅100人,缺口30余人。

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徐小平看来,是过去20年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欠账,其后期效应日益显现,以至于出现报复性缺人。

正是认识到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上海近年来启动了高教改革,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专业课程,着力培育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未来工人”将从这些高校中诞生。

近期,徐小平专题考察了一批此类高校,结果发现,这些学校在职业实训环节的育人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譬如工艺标准这门课的考试,老师出一张考卷,还制订了标准答案。教师评价学生在这门专业上的学习成效,完全按照标准答案来批改。

“我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不就是鼓励每个人说出独特的想法,并从中挖掘更好的技术路径吗?”徐小平对此大惑不解:“创新能力需要刺激,需要个体化思考,不需要标准答案!”他认为,好的工艺技术,是应当由一群人天马行空地思考讨论,最终筛选出一个最优化的方案,用最高的效率来实现突破。“而现在,思想的火花居然受困于一份标准答案”,他追问记者,创新的灵感如何能从一张考卷上体现出来?

请一线高技能工人讲课

随着调查深入,徐小平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师资上也存在问题。“实训教师入职门槛很高,至少是硕士以上学历,但是他们的编制又不同于普通教师的晋升通道,评聘的是技能类职称,比教师待遇低很多。”徐代表告诉记者,由于这一原因,实训师资也出现了人难留现象,一些老师想方设法转岗,工程实训教师因此大量短缺。

解决这个问题,徐小平认为关键还是要打开思路,打破瓶瓶罐罐的障碍。“能否让生产一线高技能工人走进课堂走上讲台,担纲起实训教师的职责?”他建议,政府协调、顶层设计,建立高校与企业互通人才机制,使应用技术类高校实训能级上一个台阶,使应用技术类本科生能真正成为企业可用之才。

关键词:上海 高校
  • 2018上海高考高职(专科)志愿将于8月2进行

  • 这是最好考的985高校,如今被“降级”到双一流B类,真让人惋惜!

  • 学习经络和腧穴……国际学生上海体验中医药文化

  • “草根”跳绳运动竟也有高大上的世锦赛,这所上海高校靠啥成功举办这一国际A类赛事?

  • 欢迎的国际学生来上海学习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8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

  • 站外阅读

    热贴排行

    最新发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