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第三届人才奖颁奖典礼暨校地合作签约仪式上传来喜讯:余杭校地合作“朋友圈”扩容,正式启动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的校地合作联盟,该联盟以浙江大学、浙江省教育厅、余杭区作为盟主单位,涵盖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8所在杭高校作为联盟成员单位,在战略决策咨询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交流、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入广泛合作。这意味着余杭区“校地合作”战略步入新阶段,开启了新篇章。
近年来,余杭区积极推进人才强区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人才高地。目前,余杭区拥有海外高层次人才2600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8人、省“千人计划”专家169人。
深挖高校人才“富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这几类人才的集聚地。针对余杭区内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的实际,余杭区将“校地合作”作为引才招智、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频频出招。
在今年5月,余杭区与浙江大学签订第二轮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科技、项目、医疗健康和教授村建设等五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实施引才“十百千”工程 进一步打造余杭人才高地的十条意见(试行)》等“10+X”人才新政,其中一大重点便是探索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引才合作。在杭州市向应届硕士、博士分别发放2万、3万元生活补贴的基础上,今年11月,为突出对C9联盟高校以及世界百强高校学子的重视,余杭区对有关高校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的生活安家补贴标准再次提高至6万元、8万元。
今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博士生邵剑,前阵子获得了余杭给予的8万元生活安家补贴,深感兴奋。离开学习生活多年的上海,他直言:“我中意余杭的山水人文、尊才爱才的氛围,以及创新的蓬勃生机。”据介绍,半年不到的时间,10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已被吸引来余杭创新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余杭成立了新机构——区校地合作办。区领导挂帅联系高校,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校地合作工作,通过区政府、校地合作办、部门平台三个层面,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或具体项目协议,围绕人才培养、大学生实训、高校毕业生就业、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全面深挖高校人才“富矿”、科研人才“富矿”。
整合资源形成聚才磁场
今年9月,浙江举全省之力建设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科研机构——“之江实验室”在余杭区正式挂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被聘任为之江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出任实验室首任主任。
“之江实验室”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其在余杭的落户无疑为区域发展加足马力。它将整合集聚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布局网络计算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五大方向,谋划建设智能云、工业物联网、大脑观测及脑机融合、量子计算四大科学装置。力争到2022年,集聚科研人员2万人,打造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200个,建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基本形成以信息经济为先导、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平台的“互联网+”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基地。
不只之江实验室,前不久,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达摩院”正式落户余杭。阿里巴巴计划三年投入1000亿人民币,吸引人才,并在全球各地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与高校建立联合研究所,以及创新研究计划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智能、人机自然交互、金融科技、智联网等。
此外,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今年8月引入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技术成果市场资源,开发区将着力打造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的转移转化平台,组建完善的“技术成果数据中心”“项目运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和团队来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为开发区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余杭良渚,有一个良渚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成功引进浙江工业设计城亿脑创新梦工厂、浙江大学良渚创业育成中心、中科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良渚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服务集成,引进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全新变化,最终打造以机器人产业为支撑、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智能产业园区。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抓住人才“战略资源”的定位,余杭不断迈向人才之城、创新之城、科技之城。(余组文 孙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