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很喜欢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旅行时参观它最出名的大学。是因为我所在的城市有著名的中山大学?又或者是我大学情结作怪?不管怎么说,在埃及开罗,我参观了开罗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inCairo),因为我在湿娃绿洲的工作伙伴Titi 意大利人类学教授在此学校工作。
阿拉伯世界的这家 美国大学 在贝鲁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当我知道贝鲁特也有美国大学时(American University in Beirut),就义不容辞地花了一天的时间在校园里闲逛。
也许是我多年做国际盲流,长了一副随遇而安的面容,走进校门时门卫没有拦我,只是对我的微笑回报一个点头。或者说,像我此类的亚洲面孔是可以自由进出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街上到处坦克车全副武装军人守卫的城市,多少有点令人意外。
贝鲁特美国大学依地中海而建,上高下低,从大门一直走到底便是海岸。体育馆和操场就是学校最大的建筑,暗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草地、白色的墙、碧海蓝天,与地中海国家特产的夹竹桃相映成趣。
尖锐 的美国口音英语(我学的是英国英语,一直觉得美语音调很尖锐),偶尔从身边经过的学生口中传来,瞬间感觉不是在中东。他们的衣装也与围墙外面的世界不太一样:像是《六人行》中那些美国孩子的样子,尽管偶尔会见到包裹头巾的穆斯林姑娘。
那些中东面孔的男生,慵懒的躺在树荫下的长椅上乘凉闲聊,他们会在我经过时朝我点头致意。
我在学校围墙外旁的汉堡王Burger King吃午饭,边上的两个男生不时好奇地偷偷看我,于是搭讪: English?No Arabic.(讲英语?我不懂阿拉伯语) Sure! Welcome to Lebanon.(当然!黎巴嫩欢迎你)
三个人聊了起来,两个男生都是美国黎巴嫩人,一个出生在黎巴嫩,十几年前前随父母移民美国,另外一个是土生美国的黎巴嫩人,父母送他们回祖国读书。
我问他们:这里的人喜欢移民国外?被告知:其实现在绝大多数黎巴嫩人都宁愿留在外国,对他们来说,祖国充其量是一个不错的度假胜地。 但就算这样,却无损我们对祖国的感情以及对黎巴嫩人身份的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黎巴嫩人和中国人有一点相像:都是流散于世界的民族。
我们有一种说法是: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国家,哪怕很小,你都可以找到我们黎巴嫩人。
听到此话时,我突然想起别人曾告诉我的一句话: 当你遇到一个黎巴嫩人,攀谈几句之后,这个黎巴嫩人都会告诉你,他有一个叔叔,或者姑姑,或者兄弟姐妹,在你的国家生活打工。 然后,我笑着问: 你有亲戚在中国吗? 当然!我叔叔在广州做生意。 哦买噶!广州是我生活的城市!
每年源源不断的大量外汇从世界各地的银行输送到黎巴嫩的银行,令这个不生产石油、国土没有广东一半大的国家,却富甲中东 这里的生活成本堪比巴黎,几乎与以色列特拉维夫持平。
我问他们来贝鲁特美国大学就读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父母觉得黎巴嫩既属于中东,又游离于中东之外吧?在这里我既可以受到最好的西式教育,也可以亲近祖国与阿拉伯文化。 他们告诉我,不像阿拉伯地区有很多约束,其实在学校里很自由,和在美国的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贝鲁特美国大学很多老师来自美国与欧洲,当然也有本地的阿拉伯裔老师。
贝鲁特美国大学本身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但我感觉学校本身没有那么强的宗教氛围。其实,美国大学的建校原则就是要保持学术独立的地位,拒绝任何宗教或政治势力的压迫,平衡学校在所在地与宗教政治的关系。
不过,贝鲁特美国大学亦难免陷入黎巴嫩过去几十年的种种宗教政治冲突之中:因被当地的伊斯兰教社区视为亲西方的势力,在1984年时有校长因此而被暗杀。
贝鲁特美国大学一直强调开放和国际化,大约有80%的学生是黎巴嫩人,但很可能大部分是有外国国籍的二代 黎侨 ,另有大约10%的学生来自周边的阿拉伯国家。
到今天为止,虽然学校的学术成就和综合声誉,吸引了不少来自中东及西方国家的学生前来就读,但学校在 平衡 二字面前一直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