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校引进人才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数字引进,相对于教学能力,学校更关注引进人才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还需要考虑是否有留学经验,在权威刊物上有没有一席之地,是否拥有闪光的头衔,例如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之类的称谓。
而现在的问题是,学校花费巨资引进的人才,却往往难在讲台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就算真正站上讲台,对于教学工作的付出是否与他拿的薪酬成正比,也是高校不会、不愿去核查的事。人才引进变成了数据引进,风光无限的背后更多的是虚假繁荣,坐拥天下贤才也只是部分高校自我陶醉的话语了。
而对于一个高校最重要的群体——学生来说,大家更看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操守。无论引进的人才拥有多少骄人的科研成果,发表过多少篇学术论文,若他(她)不能把课讲好、不能把他(她)的高端学识化作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不能带给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不能算作好老师。这种情况下人才引进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这样的情况,斥巨资请某些知名人士或业界大咖在学校里挂名,再加上一个“名誉教授”的头衔,好像这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极大增强了本校的师资力量,这简直就是高校间心照不宣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