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3年去英国读MBA的骨灰级校友,我发现有些技能,如果在临走前恶补一下,可能比英语更能在短期内发挥功效,比如……
每年6月份开始,去英国读语言、上学位课程的同学已经开始准备行囊了。作为2003年去英国读MBA的骨灰级校友,我发现有些技能,如果在临走前恶补一下,可能比英语更能在短期内发挥功效——比如做饭。
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我,到了英国后马上遭遇了吃的问题。曾以为依靠英语优势,什么都能搞定,但英语还是不能填饱肚子。
早饭还OK,在Greggs(当地的知名快餐品牌)买两个sausage roll(戏称为“英式热狗”)和一杯热茶就行了,好像北京的油条加豆浆。
到了中午就有些问题了。我看过了课程表,有好几天的午休时间只有45分钟,上下午的课衔接很紧。
这些英国人难道不吃午饭吗?也吃,但很凑合。
英国人实际上是每天四顿饭:早饭、晚饭吃得很多,而中午一般吃得极少,没什么“正经”午饭——一个苹果,或一个三明治,或一杯咖啡,或一碗蔬菜沙拉,就打发了。下午茶时间(16点左右),是对中午的有效补充,由此晚饭前也不至于太饿。
下午茶可能是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茶点的配套。甜点比较讲究,蛋糕、饼干搭配,而瓷质或金属的茶具(茶杯、茶壶、托盘等)更是雅致,很有些中国味道,也许是当时贵族中时髦的“中国风”。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确实要经历巨大的碰撞。中午下课后,我赶紧跑到学校食堂(cafeteria),食物五颜六色,黄黑色的炒香菇,红黄色的番茄煮黄豆,棕色的烤香肠,绿色、白色相间的意大利空心粉,杂色的凉拌沙拉……品种不少,看上去却引不起食欲。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西餐这边,除了满足视觉要求外,嗅觉和味觉方面,你懂的。
按说我留学前在公司工作时,经常来欧洲出差,也算见了些世面,不应该如此抵触,但短暂的停留还不足以在饮食习惯上西化,去国外旅行与生活在国外完全不同。
我突然有了哈姆雷特的纠结:“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
勉强挑了一份Fish Chips(炸鱼加薯条)和一碗蘑菇汤,刚喝了一口汤,碍于面子,狠狠地咽下去了,没有味道的蘑菇搅在奶油里,很奇怪的感受。
当地的海鱼炸出来外焦里嫩,金黄色的,两大条,香喷喷的。土豆条儿又粗又大,叫土豆块儿更准确,铺了满满一大盘。这一堆倒进肚里,午饭、晚饭全有了。不过,常吃恐怕要出问题。
在来到格拉斯哥大学的最初几个星期中,我每天上完课就盘算着到哪里去吃饭。
肯德基实惠,3.99镑能吃到大号鸡腿汉堡、大号可乐、大号薯条,外加炸鸡翅和土豆泥,乘以13(当时英镑对人民币的大概汇率),相当于人民币52元。
吃腻了,又换成中餐自助,午餐比晚餐便宜,5.99镑吃个肚歪,还能加两个冰激凌,乘以13,相当于人民币78元。
也吃腻了,再找到意大利餐,7.99镑的比萨饼够吃两顿,还有免费汤和面包,乘以13,相当于人民币104元。
想来想去,总觉得英国没什么可吃的,从饮食的角度分析,英国还应该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中国早已超越法国、意大利、日本,成为这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了。
终于,我的胃口不支,预算不支,铤而走险,只好自己做饭吧。
可以说,我做饭的本事是英国的环境教育出来的。
第一次正式做饭,从半成品开始,还是糊了,锅底增加了厚度。于是在吃完可吃的部分后,加入麦片和水,盐少许,加热至沸腾后食用,一锅咖喱麦片粥做好了。我发现自己到英国以后变得机灵了,为了刷锅方便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反应挺快的。
买菜基本上不用去“早市”,都在超市里解决。西班牙的番茄、意大利的黄瓜、希腊的洋葱,猪肉、牛肉、鸡肉以及奶制品一般是英国产的。
英国的大量食品蔬菜靠从全世界进口,因此说起吃的成本,英国肯定比国内高,不过在这里能吃个“踏实”。
当然,要满足中国人的口味,还需要有中国的食品及调料。格拉斯哥市中心地带有中国超市,规模很大,品种也全,大米(较多的是泰国香米)、豆腐、面筋、腐竹、粉丝、素炸丸子、狮子头(速冻半成品)等等,与国内没什么两样。
现在去留学,选择中国调料更方便了。2017年4月,我去英国出差时,在典型的英国超市TESCO里,看到货架上赫然出现了“李锦记”的酱油、“老干妈”的辣酱。
中国特色的商品开始进入英国销售主渠道了!可见咱们中国人的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主流市场的重视。
买回来食材和作料,我就开始“做”饭了。实际上,把饭菜做熟是很容易的。学生会举行的旧货交易会上买的二手电饭煲(国内的牌子)很实用,把香米放进去,在放一定量的水,盖上盖子,打开开关就行了。
做菜的效率也很高,我炒什么菜似乎都一个方式:切切,有时揪揪,放进锅里,加入油、盐或酱油,盖上盖子,过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尝尝,就可以出锅了。味道不好的时候,就放“老干妈”,又咸又辣,胃口也还会好些。那时的做饭方式原始、简单,却有一点好,真正低盐、低糖,我的口味也渐渐淡了很多,不再是“重口味”了。
会做饭的中国同学,在英国的生活又省钱、又健康,让人羡慕。抓紧时间,学做几个家常菜!
上一篇:英国职场生存:在第八届驻华校代促进交流会的演讲
推荐: 英国恐袭后又着大火,拿到offer的留学生怎么办?
2017年中国留美学生就业白皮书:惊爆“裸归”内幕
高考后想留学,老司机带你搞清英美大学的最大区别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2002年合著《欧洲情调之旅》一书;2016年9月新书《到英国去》出版;获评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赵刚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