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首都北京,东邻2008年奥运会的西部交通枢纽――西直门立交桥,西伴灵秀博雅的国家图书馆。学校占地66.8万平方米,迄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她的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1923年学校始称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首都北京,东邻2008年奥运会的西部交通枢纽――西直门立交桥,西伴灵秀博雅的国家图书馆。学校占地66.8万平方米,迄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她的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1923年学校始称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定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为校长。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如今,学校已建成了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1997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研究生院。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艺术系以及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铁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48个本科专业,120个硕士点(其中自主设置18个),2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及MBA),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自主设置17个),1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学科被列入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学校现有3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及41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认证中心、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333万余册,其中纸本总量144万余册。拥有CNKI、维普、万方、IEL、ISTP、EI、OCLC、PQDD、ELSEVIER、ASCE等中外文数据库140余种。图书馆每周开馆7天,周开馆时间达98小时,数字资源的检索和访问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大量采用数字技术,配有电子阅览室、声像室,全部使用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学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拥有大量的多媒体教室,新建多功能外语语言综合实验中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提供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校园计算机网络居国内先进水平,现在已经形成了有线网和无线网相补充,IPv4与IPv6共存,教育网与电信网双出口并存,校园网和一卡通网独立运行又互相联通的多种类、多协议、多层次的网络格局。目前教学区、宿舍区和家属区信息点数达到4.4万个,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学区的公共计算机机房和宿舍里联入互联网,还可以在主校区的室外场所、图书馆或自习教室通过无线上网方式实现网络互联。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成果,包括报到注册、机房上机、图书借阅、上网交费、食堂就餐、宿舍门禁、指纹监考、打水、洗澡等十多个系统都实现了校园一卡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84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教授273名,副教授58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7.85%。迄今已培养了本科毕业生六万余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一万余名,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干部。目前,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有2万5千余名,其中本科生近14000名。
学校科技工作蒸蒸日上,汇集了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都有较大增长。2006年“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式服务体系下的基础理论研究”两项主持项目获国家“973”项目立项。学校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五”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建设的前期科研工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完整的GSM-R技术实验室,填补了中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空白;全面参与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积极参与2008年奥运相关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增加,“十五”期间科研合同经费较“九五”期间增长了150%;SCI、EI论文检索全国高校排名由去年的41位分别上升到39、35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科研成果获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并被列入2006年国家产业化项目。
对外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学校是国家批准的首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迄今共培养留学生和访问学者3000余名,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及西门子、ABB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先后聘请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任教,诺贝尔奖获得者盖德・谢克等多位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多次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部分本科专业可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联合培养学校留学,学校目前正在和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比利时等国的多所大学研究进一步开拓联合办学和交换学习的形式,近几年已有百余名本科生赴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学院学习。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近年来,交大学子在国际、国内的各项竞赛中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200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中荣获全国冠军。2002年2月,学校首次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取得了两个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06年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六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成绩。在2004年底举行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32个的好成绩,此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一。2006年霍宏伟同学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本科学科竞赛我校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49项、单项奖10项,省部级以上各项获奖346项,公开发表论文99篇,获专利5项。本科生代表队挺进2008第3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
学生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是最早被批准具有招收文艺特长生资格的高校之一,也是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大奖,其中交响乐团、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并于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演出了《长征组歌》,学生艺术团和合唱团在2005年7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2007年10月,在第二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艺术团各分团又获得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近年来学校体育发展迅速、普及、活跃。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羽毛球、排球、篮球、田径、跆拳道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北京市、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3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夺得29个冠军,其中羽毛球18个,田径10个,射击1个。羽毛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了第22届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获得6枚金牌,还先后代表学校出访俄罗斯、丹麦、瑞典等国家。3名队员进入中国代表队参加2008年5月在葡萄牙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男女排球队多次进入全国前八名,男子篮球队多次参加CUBA分区赛,所有项目多次夺得北京市大学生比赛冠军。
以人为本,培育英才,是学校一贯坚持的育人理念。近年来,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根据所修学分情况可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学生在培养计划框架内有较大的选课自主权;在教学组织上,对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系列等大面积公共课实施分级教学;对确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经过专家认定,可以制定特殊培养计划以利于专长发展;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制。每年有15%左右的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或硕博连读。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7项,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学校教师有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团队。近几年,学校有1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5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6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84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分别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专业(方向)被评为2007年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百余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学校以“知行”为校训,以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乘风破浪,根据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江泽民同志“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题词,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北京交通大学奖学金:
第二十五条 学校设有完善的奖学金机制。对于贫困学生设有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缓学杂费、校外机构资助等措施组成的相互补充、较为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新生入学时设有“绿色通道”以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详细信息见当年招生简章或报考指南,也可访问学校网站了解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以服务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为宗旨,建有信息室、洽谈室、就业研究室、用人单位资料室、宣讲厅、就业网等专门设施,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积极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营造环境,创造条件。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就业指导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第一学期设置了“专业导论”必修课,为全校各年级开设了“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并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为全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举办模拟面试大赛、就业咨询开放日、就业系列讲座、就业沙龙、就业征文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北京交通大学密切联系各个行业的用人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每年召开大型供需见面会三场以上,各类校园宣讲活动300余场,近年来,供需比达到1:4以上。同时,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栏、电子屏以及自主开发的就业资讯网(http://job.bjtu.edu.cn)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信息迅捷、畅通的桥梁,并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而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服务优势。
多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以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本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与认可。
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达到了较高水平,学科面覆盖了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和33个一级学科(具体请见http://gs.njtu.edu.cn),每个专业都有相关硕士点,每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有在本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每年有15%的学生能够直接免试保送攻读我校和外校硕士研究生。2007年37.6%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71.5%在本校读研,28.5%到包括中科院、清华、北大、社科院等高校或科研院所在内的校外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