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 “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院校。经过近 50 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
北京化工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 “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院校。 经过近 50 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 1116 亩,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 10 个学院, 22 个处(部、办), 5 个博士后流动站,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4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50 个硕士点, 42 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已达 26300 人,其中博士、硕士生 4000 人,本科生 12000 人,高职生 1100 人,函授、夜大学等继续教育学生 8000 多人,另外还有 200 余名留学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2007 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918 人,正、副教授 600 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9 人,云集了一批奋发有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学者,拥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应用化学、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管理工程等 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一批新兴学科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制药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创建了 10 个示范性专业;重视教学基地建设,并在化学、物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拥有 3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1 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 4 个校级教学基地。为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投入 5000 万元启动了 “ 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 7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数学建模等 28 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构建了 “ 三层次四模块 ” 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 “ 末尾淘汰 ” 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拥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建有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6 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还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 23 个校级研究所;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等 15 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 3000 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 300 多项,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 年以来,已有 14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创新性、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层出不穷,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2007 年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 2 个、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2 个,申请专利 210 项,科研到款 1.84 亿。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在密云县、大兴区等地建有高科技产业基地,产值超亿元。 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 40 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 10 余家公司向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与英国、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大学等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多次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众多外国学者、知名教授与学校进行互访、讲学或科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外国教授进行交流的机会。学校可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每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百余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 7 万余名各类人才。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北京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学校题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在 21 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迎接我校 50 年校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扎实工作,锐意创新,携手奋进,谱写和谐篇章,共铸新的辉煌!
北京化工大学奖学金:
种类等级金额(元/年/生)备注 : 学校助学贷款一等1000用于资助经济困难 学生,无息贷款 二等800 三等600 国家助学贷款学费、住宿费、 生活费贷款 最高6000元/年信用贷款,由中国 农业银行提供 北京化工大学奖学金一览表 种类等级金额(元/年/生)备注 学校助学贷款一等2000 二等1200 三等800 校内单项500 校外单项50-1000/项 新生奖学金250-400 专项奖学金: 杜邦奖学金3000美国杜邦公司提供 拜耳奖学金2000德国拜耳公司提供 程源奖学金1000、2000北京化工大学程源教授提供 BASF奖学金1000、2000、5000德国巴斯夫公司提供 中国化工报奖学金2000中国化工报社提供 寰球工程奖学金2000、5000、10000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提供 原平化工奖学金5000山西原平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中国石化奖学金2000、4000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提供 色母专委会奖学金1000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 研华奖学金1000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 国家奖学金4000、6000免当年学费
北京化工大学就业情况:
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设立的各专业社会需求较旺,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大放异彩。多年来,我校已经为社会提供了十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负责人,有的成为两院院士、科学家,有的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或各个单位的骨干力量。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有序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沿着“科学、系统、纵深”的方向不断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广大毕业生成为了推动和服务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锐意改革,有序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就业指导为主线,扩大就业服务内容,占领毕业生就业主体单位市场,提高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为全面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针对在校生实施“雏鹰助飞计划”,帮助学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心理上、能力上、知识上的准备。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教育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能力,了解个人兴趣特长爱好。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工作动机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培养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就业政策;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我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各学院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工作质量为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特色就业活动。各学院走出学 校,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开拓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我校2007年共召开大型供需见面会4场,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24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2007年10月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新毕业生就业中心,包括招聘大厅、报告厅、面试室、办公室和资料室,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的各种需求。就业机房配备了新的电脑设备,供毕业生上网查询就业信息和网络远程求职。 学校毕业生近年来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接近30%,就业率在95%以上,出国率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