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型多科性师范院校,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建于1958年,时名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易名为长春师范学校,1981年更名为长春师范学院,1986年起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起按中央与地方共建机制运行,划归吉林省管理。 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史、教育、管、法、工”七个学科门类;有20个教学单位,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目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拥有1个多功能体育馆和1个高标准运动场,校园网设施先进,网上教学资源丰富,能够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 学校建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学科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有国家级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各一个,有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吉林省精品课程、42门吉林省优秀课程;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学校获得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还是“吉林省教师培训基地”、“吉林省支援新疆西藏教育培训基地”。 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 个省级研究机构,“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被评为首批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6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600余项;承担教研课题11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0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0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617篇,其中SCI、CSSCI等高级别检索论文266篇;中文核心期刊620篇;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138部。获得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百余项。2007年和2010年我校学报两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报2010年的影响因子、文章转载率等主要指标,已排在全国地方高师院校首位。 学校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8人、吉林省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5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吉林省优秀教师7人、长春市第四批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 、长春市优秀人才1人、长春市师德标兵5人。 “十一五”以来,学生共获国际级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254项、省级奖励550项。学生三次包揽吉林省高师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部奖项的冠军,获得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在2008年、2011年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甲级联赛中,两次获得全国冠军。2011年,学校成功承办了国家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文体演出,成为全国第一所承办此类体育盛事开幕式文体演出的省属高校。学校连续八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西班牙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实行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十一五”以来,我校派遣近400名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访问;选派近200名学生赴境外留学;年均接收留学生50人以上;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培养学生近3000名,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万多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 李元昌,全国十佳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学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将按照学科带动、特色突显、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战略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效益明显的省属重点大学,使整体办学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