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048亩。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600余人、研究生9900余人、长期留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3000余人。现设1个学部、22个学院、2个系、23个研究院(所、中心)。馆藏文献达370余万册,数字资源量近10万GB。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2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1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联合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14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同时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专任教师1681人,其中,81%具有博士学位,12%获得境外学位。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1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8人、长江学者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11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长期留学生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5%攻读学位。 “十一五”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战略、科研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战略、发展条件保障战略以及制度创新战略,抢抓改革和发展机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