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学校地处回龙观文化区北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东侧,毗邻八达岭高速公路。校园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校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并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学校现有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外语教学部、基础教学部、生物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园林系、食品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等13个二级学院、系、部。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基础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5个本科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校外6大产学研基地、1个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和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基地。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4个北京市级重点学科;有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兽医学(中兽药)实验室,1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设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加拿大安全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有教师400余人,教授45人,副教授13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2.16%。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现有各类学生80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建校52年来,已为北京地区和部分省(市)培养各类优秀人才3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生产、科研、管理的骨干,其中一批人已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主动服务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教兴农工作,定期公开出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农学院学报》。近五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推广科技成果100项。科技经费从800万增加到4100万。培训农村科技骨干8千余人、农民3万余人。学校曾连续3年获全国“科教兴村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向国际。五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派出28名教师和200余名优秀学生赴美国、日本、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学习。组织66个代表团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接待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代表团来校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合作创建“3+1”培养模式,积极开展“2+1”模式的学生赴美国研修项目。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当前,全体“北农人”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新技术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学校地处回龙观文化区北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东侧,毗邻八达岭高速公路。校园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校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并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外语教学部、基础教学部、生物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园林系、食品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等13个二级学院、系、部。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基础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5个本科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校外6大产学研基地、1个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和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基地。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4个北京市级重点学科;有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兽医学(中兽药)实验室,1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设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加拿大安全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有教师400余人,教授45人,副教授13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2.16%。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现有各类学生80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建校52年来,已为北京地区和部分省(市)培养各类优秀人才3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生产、科研、管理的骨干,其中一批人已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主动服务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教兴农工作,定期公开出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农学院学报》。近五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推广科技成果100项。科技经费从800万增加到4100万。培训农村科技骨干8千余人、农民3万余人。学校曾连续3年获全国“科教兴村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向国际。五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派出28名教师和200余名优秀学生赴美国、日本、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学习。组织66个代表团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接待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代表团来校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合作创建“3+1”培养模式,积极开展“2+1”模式的学生赴美国研修项目。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
当前,全体“北农人”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新技术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而努力奋斗。